妻子刚刚做完手术,孩子马上就要中考,面临人生的重要关卡,退役军人张海东仍选择捐献造血干细胞。谈及感受时,他语气沉稳,“救人的事绝不能耽误!”

骨子里的坚韧与奉献
“我的父亲是一名老兵,我从小就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像父亲一样,为国效力、奉献青春。”1999年底,张海东带着父亲的嘱托,怀着激动的心情,如愿来到军营,续写父亲的故事。5年从军路,让他历练出了和父亲一样坚毅、勇致、热血的品格。正是这些优良的品格,让他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了无偿献血的志愿者队伍。20余年来,他共献血19次,总计7100毫升,曾荣获2020—2021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银奖。
2012年3月,在无偿献血的过程中,张海东得知许多血液病患者正在等待合适的干细胞移植来挽救他们的生命“既然能帮人,何乐而不为?”没有丝毫犹豫,他当即决定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了一名光荣且神圣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此后,他一直期待着有一天,可以用自己的造血干细胞,为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患者送去“生命的种子”。

“绝不能耽误的大事”
13年的守候和等待,终于在今年5月份绽放,而恰在此时,张海东也正遭遇着他人生中最为艰难的阶段。“5月份那会儿,罗庄区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打来电话,说我和一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了,问我是否愿意捐献。其实那阵子,我爱人刚做完手术,身体正虚弱着,闺女也马上要面临中考这一人生大考,正是关键的时候,家里家外都离不开人。”一边是家庭的责任与牵挂,一边是病人的期盼和渴望,到底如何选择?没有迟疑,张海东郑重作出决定——“捐,必须捐!”
“我爱人很支持我的决定,因为她也生病了,知道病人的痛苦,尤其是急需造血干细胞的血液病患者,每一刻的等待都可能是生与死的较量。我的一次捐献,有机会拯救一个鲜活的生命和一个濒临绝望的家庭,我们都觉得这是一件绝不能耽误的大事。”张海东说。

如期赴约见字如面
认定了,就再也心无旁骛。经历了初步配型、与患者做一对一高分辨分型检测、捐献前体检等必要环节后,6月4日,张海东前往济南,履行自己的承诺。连续注射了5天的动员剂后,6月9日,历经4个半小时的采集,张海东成功捐献了280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因为受捐者的信息是保密的,张海东不知道对方是谁,但通过省红十字会转交的信件,他猜测对方年纪不大。“真希望这位患者能快点好起来,像破土而出的新芽一样,重新拥抱阳光,迎接崭新又美好的生活。”张海东说。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褚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