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工作法打通学生“生命通道”
——山东省费县三举措推进学校应急救护培训工作
(张春中、周雨婷)近日,一场内容丰富、操作性强的急救培训正在费县实验小学举行,来自全县40所中小学的80余名教师争相上台进行心肺复苏按压操作,培训现场十分热闹。
近年来,费县高度重视红十字事业发展,全面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扎实开展红十字生命救护“五进”工作,并将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列入重大民生工程。费县红十字会聚合力、传帮带、促宣传,用三步工作法打通学生“生命通道”,走出了一条简洁实用的培训新路子。目前累计培训在校师生2.6万余人,预计到2018年底将实现在校师生救护培训全覆盖。
部门联动聚合力
为更好的在全县学校中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工作,费县红十字会按照县政府《关于加强全县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意见》(费政办发〔2014〕72号)要求,结合费县实际,认真组织,科学谋划,围绕强化职能优势互补,细化工作责任分解,加强部门工作联动,凝聚起强大工作合力。
强化制度执行。县红十字会与教育局联合下发《关于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扎实做好培训提供了制度遵循。将意见所列工作细化为7个具体项目、13个重点环节,明确责任部门、科室和具体责任人,为培训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开展提供了强有力、可操作的制度保障。
科学组织统筹。按照部门职能定位,明确由县教育局负责督促、协调培训报名工作。县红十字会制定详细培训方案,聘请专业师资,主抓学校师资培训、专业指导和集中培训演练。各中小学红十字救护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因地制宜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切实提高了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配齐建强队伍。组织全县各中小学校120余名责任心强、有一定安全常识或医学基础知识的教师,采取专家讲座、实战演练、严格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专业师资集中培训,同时明确每2个月进行一次深化拓展复训,切实提高了培训师资队伍专业素养和整体素质,真正构建起红十字会牵头、教育局配合、覆盖全县中小学校的应急救护培训师资队伍。
由点到面传帮带
创新培训模式。根据中小学学生基数大,接受能力存在差异化的特点,费县依托各学校红十字会,采取“1+1+1”即一个老师教会一个学生,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的培训模式,由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组织获得《救护培训师资证书》的教师,适时对全校学生进行培训,并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救护知识和技能后再带动家庭成员进行学习。
延伸培训内容。除了定期对师生进行培训外,县红十字会协调县教育局,将应急救护培训纳入学校安全教育课程内容,在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全年级及高一年级全部开设专门应急救护培训课程,每学年对10个年级段学生进行不少于16课时的培训,进一步优化学生救护知识技能体系,拓宽培训内容。
丰富培训抓手。利用青少年对新生事物敏感、好奇,喜欢接受更多课外教育等特点,依托学校红十字会,利用新生军训、“六一儿童节”、“世界急救日”等时机,丰富教育载体,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对学生进行防灾避险、应急救护知识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培训效果。
三个结合促宣传
在中小学校开展救护培训的基础上,费县红十字会继续强化宣传传播,充分做好结合文章,进一步增强培训实用性。
与专业防灾教育相结合。会同县地震局、消防大队,利用“防灾减灾日”等契机,扎实推进安全教育进校园活动,在应急救护培训基础上,增加地震预防、灾难逃生等内容,在12所学校联合开展应急疏散演练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自救互救、防灾避险能力。
与人道主义教育相结合。在“世界红十字日”“世界献血者日”期间,开展红十字精神进校园活动,为学生讲述红十字运动的光辉历程和发生在身边的捐献造血干细胞、遗体器官捐献等为他人带来新生的感人事迹,深化了学生对救死扶伤、扶危济困、敬老助残、尊师爱幼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
与红十字青少年活动相结合。依托学校红十字会,大力开展以救护培训为主题的红十字青少年活动,组织在校师生进农村、进社区、进敬老院宣传应急救护培训、红十字运动、健康教育知识,开展社区服务、尊老扶弱志愿服务活动,增强了广大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度,营造了全社会重视参与救护培训工作的良好氛围。
对于下一步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发展,费县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王庆松充满自信的说:“费县将进一步拓展应急救护培训的教学模式,不断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应急救护培训的积极性,抓住工作着力点,培育发展兴奋点,进一步形成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倍增效应、聚合效应和叠加效应,打造新的发展动力源和增长极,努力实现全县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