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18日,在国际红十字运动发源地——瑞士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和“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两次讲到国际红十字运动创始人亨利·杜南当年提出的问题和红十字精神,以及红十字运动的原则在全球化时代的现实意义等。
2013年5月13日,习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彼得·莫雷尔时表示,红十字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跨越国界、种族、信仰,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的人道主义活动。人道主义事业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相信红十字精神将不断发扬光大。
历经150余年的发展,红十字组织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广、认同程度最高的国际组织之一。今天,让我们再次重温那段历史,传承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立足当下,探讨人道主义精神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命题。
国际红十字运动创始人亨利·杜南先生
亨利·杜南撰写的《索尔弗利诺回忆录》
1864年的日内瓦公约原始文件
池子华
红十字会与联合国、奥委会并称三大国际性组织。中国是国际红十字运动大家庭中的一员。而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兴起,与一本名为《索尔弗利诺回忆录》的小册子息息相关,这本小册子的作者就是被称为“红十字运动之父”的亨利·杜南先生。
亨利·杜南(Henry Dunant,1828—1910年),1828年5月8日出生于瑞士,是一名热心公益的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和商人。1859年6月25日,他在意大利开始一次商业旅行,途经卡斯梯哥里昂镇附近的索尔弗利诺,目睹了一场惨祸——法、意联军和奥地利军队刚刚在这里结束一场厮杀,4万多名死伤士兵被遗弃战地。伤兵在鲜血混拌的泥土里挣扎,哀号之声达于四野。杜南见此惨状,立即组织当地医生、妇女、儿童,进行力所能及的救治。
10天后,杜南回到日内瓦。那段“不愉快的往事”激发他去“完成一项圣洁的有助于人类未来发展的事业”,他开始撰写《索尔弗利诺回忆录》。
1862年11月,《索尔弗利诺回忆录》在日内瓦出版后,引起轰动。书中对那场血淋淋的屠杀细节的真实描写,在人们心灵深处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杜南设想能“在和平安定的时期成立一些救护团体,让那些热心、忠实并完全可以胜任的志愿者为战时的伤兵们服务”。
用人道之光驱散战争阴霾或至少减轻战争的恐怖,已成当务之急。杜南呼吁“制定一些国际准则,由一个不可侵犯的公约批准”,对战争救护加以保护,否则博爱将无从谈起。
杜南的倡议得到了上层社会的支持。1863年2月9日,“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成立,杜福尔将军任主席,委员有莫瓦尼埃律师、阿皮亚医生、莫诺瓦医生和杜南(兼秘书),史称“五人委员会”(1880年五人委员会改称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红十字的诞生。
委员会成立后,即着手筹备一次“旨在为军队医务机构不能有效服务时向伤员提供帮助而召开的国际会议”。1864年8月8日至22日,由瑞士联邦委员会和法国政府共同发起,在日内瓦召开有瑞士、比利时、丹麦、西班牙、荷兰、意大利、葡萄牙、法国、美国、英国、瑞典、撒克逊12国全权代表参加的外交会议(另有日尔曼4个邦国——巴顿、海西、普鲁士、乌登堡的代表出席),通过了《1864年8月22日改善战地陆军伤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公约签署“以后的几年里被几乎所有的国家所认可。这个公约……阐明了这样一个准则——在整个计划中非常关键——即伤病员不分国籍必须被接收,并受到照顾”。为表示对瑞士的敬意,会议选择与瑞士国旗颜色颠倒的白底红十字符号,作为保证救助与保护的标志。
日内瓦会议的召开和公约的签署,如杜南所称,是“伟大的外交创举,举起了人道主义的新的战旗”,“包括中立问题在内的红十字事业所建树的功绩是无可比拟的”。
以上缕述可以发现,《索尔弗利诺回忆录》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源头,正如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原主席亚历山大·海伊所说:“整个红十字运动就起源于亨利·杜南在1859年到1862年之间写的这本小册子,书中描述了他在索尔弗利诺战后余波中的可怕经历。这本书激励了红十字会的创立者们并不断鼓舞着几代红十字运动的成员们。现在它仍能唤起我们的同情与宽容,帮助我们去了解曾在索尔弗利诺的居民们所理解的:即使在一个被暴力摧残的世界里,所有的人也都是兄弟。”
1901年,亨利·杜南因其为国际红十字运动作出的巨大贡献而被诺贝尔委员会授予第一个和平奖。这项崇高的荣誉,他当之无愧,如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赠言所说:“没有人比您更配得到这一荣誉,因为是您在40年前发起了在战场上救护伤员的国际组织,没有您也许就永远不能取得红十字这个19世纪最至高无上的人道主义成就。”
1910年10月30日,亨利·杜南于瑞士康斯坦斯湖畔的海登小镇逝世,享年82岁。此时,他开创的红十字事业已在40多个国家开花结果,其中就包括中国。
(作者系苏州大学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苏州大学教授)
红十字 地球村的道德高地
张立明
习近平主席指出,面对人道主义危机“应该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人道主义援助“应该秉承中立、公正、独立的基本原则”。联系习主席以往关于红十字精神的讲话,可见他对红十字运动和红十字精神的充分了解和高度赞扬。
为什么习主席会在世界高级别的、讨论全球发展和治理的会议上讲到红十字精神和红十字运动基本原则?这是因为,红十字运动的任务是努力减轻和防止人类的疾苦,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促进持久和平,这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精神和目标。
在红十字精神和红十字运动基本原则中,人道是本质、核心和基石。红十字运动人道主义的内涵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保障人类尊严,这是人类休戚与共、维持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和良知。中立、公正、独立的原则正是为了保证人道原则的实现,能一视同仁、不加歧视地救助所有需要帮助的弱者,以保护其生命健康、维护其尊严。因此,红十字运动的人道主义才能为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的民族和国家认同和接受,世界上没有哪一种理念和价值观能达到如此广泛认同的程度。
建立在人道基础上的博爱、奉献精神,则是人类相互了解、友谊和合作的纽带。由此可见,红十字精神被称为人类社会的道德高地是当之无愧的。否则,红十字就不可能成为引领全世界人道主义运动的旗帜。
全球化浪潮将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成为“地球村”。但是这个“村”很脆弱,各种问题、矛盾、纷争、冲突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构成了严峻挑战。习主席和中国政府近年多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构想,展现了中国政府面向未来的长远眼光和博大胸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超越了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差异,为解决各种人道主义危机、推动地球村和谐健康发展提出了新的视角和共同目标。
在政府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进程中,红十字会责无旁贷、大有可为。红十字运动的普遍性原则体现了红十字运动的国际性,它要求各国红会相互合作,共同承担人道责任。我们应进一步增强使命感,更加理直气壮、充满自信地宣传和践行红十字精神和七项基本原则,积极传播国际人道法。要以敢于担当的强烈责任感,更加自觉主动地做好党和政府人道领域的助手。在保护人的生命健康、精准扶贫、红十字志愿服务和文化建设、民间外交等方面有新的作为和建树,在协助政府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合作共赢的和平外交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系江苏省红十字会原常务副会长)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红十字会责无旁贷
郝如一
历任国家主席中,在国际会议、出国访问或接见外宾时提及红十字最多的,当数习近平主席了。日前习主席出访瑞士,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和“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上,他的两次演讲均提到了国际红十字运动创始人亨利·杜南。
习主席在达沃斯的演讲中,谈到当今世界经济在增长、治理、发展模式上存在必须解决的问题时,引用亨利·杜南的名言说:“真正的敌人不是我们的邻国,而是饥饿、贫困、无知、迷信和偏见。”的确如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全民奔小康为目标的扶贫成效举世瞩目。如今,精准扶贫的攻坚要求更高,其成果也将更加显著。这其中,各级红十字会作为党和政府人道领域的助手,为消灭贫困,积极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得到了百姓好评、政府首肯。翻开中国红十字会110多年的发展史会发现,无论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的自然灾害中,我们的前辈同仁们始终满怀人道主义情怀,竭尽所能为难民和灾民服务,做了很多好事、善事、实事。
更让我们备受鼓舞的,是习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他在引用亨利·杜南的《索尔费利诺回忆录》里的一段话后,指出:“经过150多年的发展,红十字成为一种精神、一面旗帜。面对频发的人道主义危机,我们应该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为身陷困境的无辜百姓送去关爱,送去希望;应该秉承中立、公正、独立的基本原则,避免人道主义问题政治化,坚持人道主义援助非军事化。”他还指出,这100多年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就是和平与发展。然而这项任务至今远远没有完成,为此他提出:“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红十字会以人道主义为宗旨,以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促进人类和平发展为职能,也就意味着在施行“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红十字会责无旁贷,要主动作为。只有保护生命才能维护命运,只有共同命运才有共赢共享。
要向全球贡献“中国方案”,让大家搭乘“一带一路”快车,红十字会首先要把保护人的生命的责任担当好。我们要像百多年前的先辈那样,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要加大人道主义传播力度,扩大其社会普及程度;广泛开展生命教育,让尊重生命、保护生命和健康中国的理念深入人心;进一步提升“三救”“三献”工作水准。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中国当代外交政策和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精髓,应当成为今后红十字会开展对外交往工作的灵魂。在这个伟大命题的指引下,我们要更好地发挥民间外交的独特作用,出色地完成党和政府交办的各项援外任务。
(作者系苏州大学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顾问、兼职教授)
红十字 拉近中国与世界距离
李全太
近日,习主席在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和“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发表演讲时,特别谈到:经过150多年发展,红十字成为一种精神、一面旗帜。面对频发的人道主义危机,我们应该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为身陷困境的无辜百姓送去关爱,送去希望;应该秉承中立、公正、独立的基本原则,避免人道主义问题政治化,坚持人道主义援助非军事化。
习主席讲话,是对人道主义跨越国界、种族、信仰的诠释,是对红十字运动七项基本原则的赞扬,充分体现了大国领袖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暖心的人道情怀,充分体现了习主席对红十字会这一国际组织的高度认可和深切期待。红十字工作者要认真学习贯彻习主席重要讲话,高扬人道旗帜,强化使命担当,积极务实作为。
强化使命担当。中国红十字会要在做好“三救”“三献”核心业务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强化国际人道主义担当,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人道主义回归人道本源,实现真正的人道,在“避免人道主义问题政治化、坚持人道主义援助非军事化”方面作出努力。要积极参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和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的工作,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国际影响力。
激发发展活力。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群团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增强责任意识,推进改革创新,加强自身建设,完善体制机制,积极承接社会转移职能,勇于拓展创新红十字会工作。推进红十字工作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社会公信力,努力打造公开透明的红十字会。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旗帜鲜明地反对和纠正群团组织“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问题。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红十字会工作,不断优化红十字事业发展环境。更好地发挥红十字会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扩大对外交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红十字会的交流与合作,依靠我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及地区红十字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红十字组织的责任共同体,丰富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内涵,彰显红十字会国际组织特色。
凝聚发展共识。各国红十字会同属国际红十字运动大家庭,都有繁荣发展本国及地区红十字事业、加强国际合作应对人道危机的共同任务。中国红十字会要在加强与各国红十字会及地区红十字组织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和大国红十字会的良好形象,不断提升中国红十字会的国际影响力,从红十字会的角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国际层面发挥更大作用。
秉承人道理念。人道事业面临新需求和新担当,人道工作与安全、环境、资源等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联系日趋紧密,在传统的人道领域之外,还要应对能源、气候、环境、恐怖主义、人口迁移等非传统领域的人道挑战。中国红十字会需不断提高自身国际化水平,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秉承人道理念,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人道主义光芒普照大地。
(作者系山东省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
以人道之光驱散阴霾
涂文涛
150多年前,《索尔弗利诺回忆录》问世。次年,“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成立,红十字运动由此发端。今天,红十字运动得到世界各国政府、组织和人民的普遍认同,成为一束驱散身处困境人们心中阴霾的人道之光。
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每一个人的尊严都应得到维护。由于自然灾害和冲突明显增多,全球正经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应该秉承中立、公正、独立的基本原则,避免人道主义问题政治化,坚持人道主义援助非军事化。”这是人道主义的“中国主张”、“中国声音”,也是大国信心和道义担当。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沛的人道主义思想资源。“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穷人。”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以诗抒发对穷苦人民的同情。人道是雪中送炭,是人间至善。当一个人生命垂危时,陌生人的血液可能让他转危为安,陌生人的造血干细胞可能让他重燃希望,陌生人的器官可能让他绝地逢生。
面对自然灾害,人道的力量让我们万众一心、风雨同舟,地震灾区、洪涝灾区、贫困山区……哪里有危难,哪里就有红十字。“人道、博爱、奉献”以其“洪荒之力”唤醒人们心灵深处关爱生命、同情弱者、守望相助的善念火苗。
人类文明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不同历史与国情,不同民族与习俗孕育出不同的文明,而人道主义以其人道、独立、中立、公正等特质,成为全人类的普遍共识。一面红十字旗帜,跨越疆域和时空、超越宗教和信仰,成为人道主义活动的引领。
人之向善,如花之向阳。在黑暗之夜擎一盏明灯,从悬崖峭壁辟一条希望之径。人道主义牵系着民生梦,始终关注“衣食住行、医教保业”,服务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牵系着幸福梦,增进百姓福祉,提升幸福指数;牵系着生计梦,生活的根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牵系着生命健康梦,普及急救知识,“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
穿针引线、搭建平台,涓涓细流、点滴善举,聚沙成塔、汇爱成海。当人道光芒普照大地,社会和谐,百姓安康,这是“杜南之问”结出的百年善果。
浩瀚星辰,历史长河,人道主义历久弥新。世界各国唯有携手应对人道主义危机,才能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才能以人道主义光芒驱散身处困境人们心中的阴霾。
(作者系湖北省红十字会事业发展部副部长)
人道与慈善,究竟有何不同
不慈善,你可以是个“良民”;不人道,你必定是个“罪人”
陈凡
人道并非“高大上”的事物,它是人类最低级的道德标准,是人性天良的底线。
人道与慈善究竟是什么关系,有何区别?个人认为,最根本的区别是:慈善重在“行善”,而人道重在“止恶”。不慈善,你可以是个“良民”;不人道,你必定是个“罪人”——就这么简单。
“人道”是人类最低级的道德要求,它不求人人行善,但求世人不作恶。“行善”与“止恶”没有明确界限,两者可能并行存在。“行善”未必有“止恶”含义,但“人道”往往更多含有“止恶”元素。
翻开《日内瓦公约》,你会发现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是“不得”,几乎所有条款都与“止恶”有关。仔细推敲,每一条法则的主旨,更多的不是让人去“做什么”,而是要人们“住手”,“不去做什么”,对一切不人道的行为说“不”。因此,“不作恶”是《日内瓦公约》的最高主旨和终极目标。所以,人道法与其说是一部“行善法”,不如说其本质上是一部“止恶法”。
笔者所在的单位有面“箴言墙”,上面有每名干部的“箴言”和照片,我的“廉政箴言”是六个字:做好人,做好事。后来我明白,应该再加上三个字:不作恶。
(作者系湖北省红十字会事业发展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