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任何行业、任何事业,都需要经历优化、调整、转型、升级的并行过程。红十字是百年品牌,其内涵也在历史变迁中不断发展和变化,如果不能把握大势、看清局势,不能理清事业发展的规律和脉络,感知不到时代的律动和节奏,红十字事业的新时代进程就会处于混沌之中,甚至落后于人。
■冉茂琴
如何看势:紧盯战略风口、政策指向和社会痛点
长期处在一种环境中,容易思维定势、思想固化,难以辨清方位,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红十字事业要顺势而为,势在哪里?笔者以为,盯住三个方面,就能捕捉到趋势。
一是战略的风口在哪里,趋势就在哪里。党的十九大报告,是未来五年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纲领。这个报告中有许多新东西,包括过去五年之得失、未来五年之兴举,既有理论分析、形势判断,也有总体规划和务实部署,认真、仔细研读、咀嚼这份报告,就会看到未来五年国家大业的布局、政策支撑的重点,特别是那些新领域,将是新一轮政策倾斜、资本涌入的风口。主动把红十字工作摆进去,通过融入、嫁接、渗透等方式,红十字工作才能够找到位置、占领阵地、发挥作用。
比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总则第一条,开宗明义地提出红十字会的宗旨是“为了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在这一战略部署下,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就能够找到支撑点,就能够全面布局,建机制、储人才、出效果。
再比如,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红十字会工作多来深耕乡村,如何将“博爱家园”项目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如何以小项目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注重以发展农村经济为支撑,打造“有产业”的新乡村;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打造“有颜值”的新乡村;以文化保护为重点,打造“有乡愁”的新乡村;以鼓励创新创业为核心,打造“有活力”的新乡村,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的大命题。把这个题目做好了,“博爱家园”项目也就实现了向升级版的一大跨越。
总之,对待这些新战略,我们要像企业捕捉商机一样,时刻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行动的快捷性,方能不落人后。
二是政策的指向在哪里,趋势就在哪里。政策引导资源的流向,要了解中国社会、中国经济,必须明确这一点。20世纪50年代,深圳居民靠捕鱼捞虾艰难度日,但是2008年深圳人均GDP就达到13153美元,成为内地首个人均GDP过万美元的城市。深圳为什么能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就是政策所发挥的巨大资源配置作用促成的。所以,我们要熟悉政策,研究政策,用好政策,这就是运用趋势。
2013年,四川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有些政策切入点是具有开创性的。比如争取彩票公益金的问题,比如财政支持的问题,比如应急救护进社区、进行业的问题,都有安排和部署,但是如果不去研究、不去执行、不去落实,把文件束之高阁,政策弃之一旁,好政策没有运用好,就会错过发展的机遇。因此,对待上级出台的政策,要抓落实,一步步推进,一点点见效。
三是社会的痛点在哪里,趋势就在哪里。公益组织或社会企业因社会存在痛点而发育,其使命就是解决社会问题。“希望工程”是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一项公益事业,“大爱清尘”是专项救治尘肺病农民的公益项目,“共享单车”解决了城市最后一公里交通问题。目前层出不穷的公益组织或社会企业,都是看到了社会痛点而致力去实践和解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壮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要论断,昭示着现代公益还是大有可为的。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会议上提出,中国要搞公益创投、公益信托和用金融手段发展慈善事业。这是政府支持社会创新的重要信号。大家已有一个基本共识,发展中的问题要通过发展来解决。
解决社会痛点,实质上是通过社会分配机制来实现的,社会分配机制有三个层次,一是通过市场,按照竞争原则,出现贫富差距。二是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手段,按照强制原则,缩小贫富差距;三是通过公益,按照互助原则,逐步实现公平。第三层次分配就是在提倡效率基础上兼顾公平,是一个补充,却是社会的润滑剂。
看清这一点,就可以知道,不论在何处何地,公益总有空间,找准切入点,就能有所作为。比如,前面讲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问题,这些年,由于城市对乡村的农村劳动力、资本等出现虹吸现象,农村、农民、农业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留守老人的照料问题、留守妇女的关爱问题,各级政府和各类机构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效果并不好,必须进行社会治理创新。试想,如果能够投入资金支持青年返乡创业,“让爸爸回家”,就可以让乡村再现生机,这种方式比来自外部的、间断式的关爱更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怎样识局:从外部环境、运行机制和从业人员加以研判
“局”,是一个中观问题,就是事业所处的环境、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辨析当前红十字事业的局面,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判别。
其一,外部环境是变好还是变差?我们所熟知的外部环境,就是社会认同、政策支持和业态群。可以这么讲,现在不是最好的时候,也不是最差的时候。从社会认同上来讲,受“塔西佗陷阱”的影响,不仅是红十字会,公益组织的社会认同度普遍不高。
从政策支持来讲,有改善,但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仅看一个指标“政府资助”即可明了:在欧洲一些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最大的资金来源是政府补贴和拨款,如德国非营利组织收入的68%来自于政府,法国则占到60%,而我国上海只有10%左右。
从业态群来看,慈善法颁布实施以后,我国的公益生态正在从混沌状态向正态分布转化,但有高原无高峰。以一言概之,大气候正在形成,小生态依然艰难。红十字事业也不例外。这样的外部环境,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谁加速转型,谁就能够占得先机,就能够引领潮流。
其二,运行机制是有序还是失序?大家习惯于把2008年和2011年看作两个标志性时点,一个是波峰时点,一个是波谷时点。2008年的波峰是公益捐赠的巨幅增长,2011年的波谷是公益形象的骤然坍塌。应该讲,这两个事件都不是常态,但反映出我国公益事业的业态,即潜在公益力量雄厚,但是现行公益事业脆弱,一击就垮。
“韧性”,是一种稳健型、常态化的工作机制,不因人而异,也不因时而变,在这种运行机制下,各个方面责、权、利分明,配合默契,运转正常。但实事求是地讲,一些地方红十字会的工作运行远未达到稳健的要求、标准和状态,有些工作上面有部署、下面无落实,有些事项下面有诉求,上面无应答,一些地方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完全看“一把手”的能力和责任,甚至还有少数地方因为领导变更而出现工作摇摆甚至滑坡问题。所以,红十字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一个运行稳健、高效的工作机制。这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所决定的。
其三,从业人员是积极还是消极?一项事业是走上坡路还是下坡路,从业人员的精神状态就是显示剂。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人才的奋斗精神、创新精神以及荣誉感、归宿感像企业家精神一样,对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适应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信心”。定力来自于洞察力,既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红十字事业发展的走势,见微知著,又要坚持底线思维,做足应对预案。定力来自于意志力,在红十字事业一时遭遇挫折和困难时,要管住涣散的思维和放任的行为,群体性的抱怨犹如洪水猛兽一样摧毁这个事业。定力来自于自信力,法律所赋予红十字事业的职责和任务,都是发展所需要的、人民所需要的,只是目前遭遇到了挫折,不能一遇到困难就想回头。大家必须看到,“干”,我们的事业才有出路;“不干”,就是死路一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愈是不易,愈见担当。今天错过了宝贵的“窗口期”,明天将面临痛苦的“折磨期”,适应新的形势,需要有冲破羁绊的闯劲和久久为功的韧劲。
怎么破局:抓住关键点,找准切入口,一点点落实推进
从困境中走出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没有纵横捭阖的智慧,也没有开天辟地的能量,只有抓住关键点、找准切入口,一点一点去落实,一步一步去推进,才会在渐进式的改进中实现峰回路转。
一是从问题入手,一个个解决。任何一项事业,在发展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普遍性的,也有个别性的;有事业发展上的,也有内部管理中的;有工作推进不力的,也有履责不到位的,避不开,绕不过,唯有直面,一个个解决。中央八项规定,从过去的八项到现在的三十多项,就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和规范,最后形成新机制、新生态。
去年,四川省委巡视组、省审计厅对省红十字会进行深入、全面的巡视和审计。审计组提出,全省红十字会机制体制不顺,相当多地方未依法建立红十字会,我们立即向省人大专委会汇报,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同意明年进行红十字会法执法检查,督促各地理顺体制。审计组提出,全省应急救护培训落实不力,我们立即查找原因,向省财政提出增加应急救护培训预算,争取对基层进行适当补助,促进全省各级全面加速推进此项工作。巡视组提出,省红十字会党组和执委会存在职责不清的问题,我们立即修订党组会和执委会议事规则。如此种种。
古往今来,科学史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在遭遇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的,思想史上的一切理论创新、实践中的一切难题突破,其逻辑起点和现实站点都是建立在问题导向基础之上的。只要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勇于面对,积极解决,没有什么问题是化解不了的。
二是从基础入手,一项项落实。一定程度上讲,四川省各级红十字会的各项核心业务还比较薄弱,没有真正形成体系,也没有做成格局,“三救”工作是零散型的,“三献”业务是萌芽式的。其中,有三点感触最深:一是数据不实。比如救护培训的数据,可谓天上地下,可靠性较差,会员和志愿者数据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没有人说得清楚;二是基础不实。一些工作,文件上有,规划上有,总结上有,但实际没有。比如,省级有五支救援队,但是管理和服务跟不上,最近总会要对应急医疗救援队进行培训,省级竟然找不出一支队伍;三是工作不实。各项核心业务,年度无计划,年中无检查,年末无考核,一些地方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红十字会法和出台的工作规划对基层缺乏有效约束力。
此次,审计组对省红十字会的审计延伸到基层,核查了一些地方红十字会的应急救护培训工作,认为“很多不实”。这对我们是一个警醒,各项工作不能落在口头汇报上,必须有事实、有数据作支撑。
三是从创新入手,一步步试探。现在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每天都有新理论、新技术、新的组织形态产生。对待新生事物,要能够借鉴融通,要敢于新鲜尝试。不论是对红十字组织形态的改变,还是业务流程的改造,都是可以探索的。
去年,我去江西参加人道资源动员工作经验交流会,江西省红十字会的很多做法都是创新之举。“江小红”“莲丝信使”等品牌的策划、推广和社会认同,都是思想创新、载体创新的结果。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创新成果,江西省的红十字工作才显出勃勃生机。尤其是对捐赠者的维护,更让我深感触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接受的捐赠资金是全国最多的,可是我们只是接受了捐款,对捐赠人表达感恩的情感管道却是单向的。过去,我们总认为,红十字会只是一个平台,从捐方来,到受方去,情感的交流应当在捐受双方,殊不知,红十字会是这根管道的连接阀,应当是让捐受双方时时感到温暖的存在。因此,做好捐方群体的长期维护,应当成为红十字组宣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这样的制度创新,部分捐方对红十字会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将会越来越强、越来越高,红十字事业的人道资源动员能力才会愈益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只有不断创新,红十字事业才能越来越兴旺,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作者系四川省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