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39-8129682
  • lyshszh@ly.shandong.cn
  • TOP

     网站首页  机关党建  机构概况  新闻动态  业务工作  信息公开  我要参与 
     组织信息 
     组织机构 
     领导介绍 
     机构设置 
     政策法规 
     组织网络 
     组织会议 
     时政要闻 
     新闻资讯 
     通知公告 
     基层新闻 
     典型经验 
     应急救援 
     应急救护 
     人道救助 
     造血干细胞捐献 
     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 
     无偿献血 
     红十字志愿服务与青少年工作 
     财务信息 
     募捐资格 
     物资捐赠查询 
     资金捐赠查询 
     物资捐赠使用公示 
     资金捐赠使用公示 
     社会捐赠公示 
     红十字会员 
     红十字志愿者 
     造血干细胞捐献 
     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 
     无偿献血 
     应急救护培训 
     我要求助 
     捐赠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典型经验 >> 正文

典型经验

    红十字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盛事——写在红十字国际学院诞生之际
    2019-09-03   审核人:

    8月31日,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参与发起,中国红十字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与苏州大学合作共建的红十字国际学院(以下简称国际学院)将在苏州正式挂牌成立。毫无疑问,这是红十字运动史上的一件盛事,也是人道教育事业新的里程碑。

    时代的呼唤

    中国红十字会自建会以来,改革创新,砥砺前行,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在国内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国红十字会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人道组织,成立110多年以来不断发展”“近年来,中国红十字会在重大灾害救援、保护生命健康、促进人类和平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善事”,对红十字会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但是,作为一个庞大的人道救助组织,红十字会没有一个人才培养基地,不免让人感到遗憾。

    从历史上看,中国红十字会较为重视人才培养。早在1908年,中国红十字会就面向社会招考医学生,由总会出资,送入上海同济德医学堂学习。“委托代培”的同时,积极筹建自己的人才培养基地。1910年夏,中国红十字会医学堂建成招生,这是中国红十字运动史上第一所培养红十字人才的专门学校。1912年9月医学堂“提档升级”为中国红十字会高等医学堂,与美国哈佛大学“联合办学”,开创人才培养新模式。1922年6月,“上海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护士学校”开学,聘请总会总医院护士长伍哲英为校长,培养护理人才。

    新中国成立以来,红十字会长期挂靠卫生部门,没有自己专属的人才“摇篮”,这与中国红十字理顺管理体制后的事业发展极不适应。振兴人道教育,可谓时代的呼唤。

    从国际上看,众所周知,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与联合国、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并称三大国际组织。联合国有联合国大学,奥委会有多所奥林匹克学院,唯独拥有190多个成员的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没有一所属于自己的高等学府。

    习近平指出:“红十字组织是全世界影响范围最广、认同程度最高的国际组织。红十字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跨越国界、种族、信仰,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的人道主义运动。”这两个“最”,分量之重,可以感知。

    因此,在中国率先创建红十字国际学院,不仅可以弥补缺憾,还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跨界融合的新模式

    中国红十字会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是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作为群团组织,中国红十字会有纵横交织的网络系统,覆盖全国,从业人员规模可观。最新统计,全国红十字系统有13000余名专职工作人员,且每年有15%以上的更替率,另有14000余名兼职干部。他们需要不断“充电”以适应“学习型社会”对复合型人力资本的现实需要。因此,业界、学界不断发出创建红十字学院的呼声。但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由红十字会单独创建一所高等院校,并不现实。有鉴于此,中国红十字会“跨界”选择与高校合作达成创建目标,无疑是一种有效策略。

    地方红十字会和有关高校,对创建红十字国际学院,充满热情。上海、安徽、河南、江苏及一些企业家,积极争取,令人感动。但创建国际学院有一个前提,就是要求有比较深厚的研究基础,否则将成为“空中楼阁”,无法达成良好效果。选择苏州大学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综合多方面因素所做出的慎重决策。

    苏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2011计划”首批认定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其前身为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目前,苏州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大学科门类的具有相当规模、基础较为雄厚、办学效益显著、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综合性大学。

    苏州大学是全国第一家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所在地,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支持下,红研中心自2005年成立以来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得到学界、业界的一致认可,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与苏州大学共建国际学院,开创了跨界融合新模式,即融合业界“实操经验丰富”和高校“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优势,相互激励,互利共赢,产生“1+1>2”的效应。

    这种与高校联合办学的跨界融合模式,符合中国红十字会人道教育事业的现实需要,对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未来发展也具有借鉴价值和“示范”意义。

    国际学院的功能

    国际学院是一个综合体,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一是人才培养。这是人道教育的本质要求。根据人道需求,培养专业人才,是国际学院的基本职能。国际学院站位高,起点高,人才培养自然走“高端路线”,每年面向全国招收一定数量的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

    同时,开办“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研修班”,面向红十字会系统招生,为提升红十字会青年干部的学历层次创造条件。通过高端人才的培养,使学院成为中国红十字系统的“黄埔军校”。

    二是继续教育。它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追加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杠杆。对红十字人而言,只有不断“充电”,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完善自我,才能适应人道救助事业发展的要求。

    作为中国红十字会的“干部学院”,国际学院理应依据红十字事业“供给侧”需求,分期分批开展干部培训,包括中期培训、短期培训以及在线学习。除此之外,学院也将配合国家战略需要,开展国际培训业务,力求建立面向全球的人道主义教育网络。

    三是科学研究。国际学院之所以能够建成,关键在于前期的研究基础。同样,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依然是重心所在,“教学与科研”是一所高等院校安身立命之本。

    国际学院也不例外。同时挂牌的“中国红十字运动研究院”以及国际学院下设的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国际人道法研究中心、“一带一路”国际交流合作研究中心、南丁格尔护理研究中心、人道资源动员与传播研究中心、应急管理与备灾救灾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将互为支撑,凝聚科研力量,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使之成为红十字理论创新中心和智库平台,将成果转换为现实的“执行能力”,推动红十字会工作的开展。

    国际学院还能通过创新性理论研究,贡献中国智慧,推动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健康发展。

    四是文化传播。国际学院不仅是一个科研单位,教学单位,同时也是文化传播基地。

    科研成果的转化,教学内容的输出、“网上红十字国际学院”建设,将为红十字文化传播开启多扇窗口,拓展传播渠道,扩大传播范围。

    同时,国际学院还将积极创造条件,创建几代红十字人“梦想”的中国红十字历史博物馆,珍藏历史,开创未来。博物馆除了满足教学需要外,免费对外开放,使之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红十字文化传播教育基地。

    五是国际交流。红十字是一个“命运共同体”,193个成员共存于红十字运动大家庭之中,相互间的沟通交流机制日益完善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际学院本身就具有国际性,国际交流成为其基本赋能,意味着它是一所开放的、“没有围墙”的学府。学院将实行国际化办学,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承担起民心相通桥梁和人道外交重要渠道的作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新征程新起点

    从性质上说,国际学院既不是单纯的公立学校,也不是普通意义的私立学校,而是独特的“公办民助”性质的学校,即依托苏州大学“公办”,先行参照苏州大学二级学院进行管理,办学经费主要取之于社会,体现“民助”旨趣。

    “公办民助”机制灵活,适应性强,是办学模式上的一种创新,符合现时代人道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创建国际学院,是中国红十字会对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一大贡献,对全球人道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是中国红十字事业发展道路上的新起点。办好国际学院,自然成为学界、业界共同的期待。

    2018年5月6日,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在调研苏州大学座谈会上指出:“一方面用理想和未来的前景来吸引人,包括师资、学院资源;另一方面,要使学院将来培养的人才,切切实实能为我们国家的红十字事业发展培养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有用之才,也就是说要接地气。人才培养要和事业的需求、国家发展的需要相结合。”这是陈竺对国际学院的殷切期待,也是国际学院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遵循。

    做大做强人道教育事业,尽管面临的挑战很多,但使命使然,理应有所担当。

    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作者:池子华(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为2018-2019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项目阶段性成果)

    【关闭窗口】
  • 地址:临沂市北城新区府佑大厦B座10楼   电话(传真):0539-8129682   邮编:276001
  • 电子邮箱:lyshszh@ly.shandong.cn

临沂市红十字会 主办    ICP备案号:鲁ICP备05026973号   技术支持:市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